?
1、济南市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体系构建项目
概况:济南市风景名胜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资源类型多样,也存在景源保护状况不均衡、发展战略定位模糊、保护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切实加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管理,2014年伊始,济南市园林局在省内率先启动全市风景名胜资源普查与评价工作,开展《济南风景名胜资源》图书编撰、“济南市风景名胜资源数字信息平台”建设和《济南市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规划》编制,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体系。
效果:项目通过全面普查,全面掌握济南的风景名胜资源,增强地域景源价值的认同感,提升各级各部门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修缮、整治提升、生态治理等工作,使济南市生态基底、资源环境、特色风貌、文化印记等得以显著改善。项目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
特色:省内第一个启动市域风景名胜资源普查工作,为风景名胜区保护体系建设提供了评价方法、资源编码、保护利用等方面可借鉴、推广的经验。
2、青岛中德生态园低碳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概况:青岛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唯一合作的园区项目,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期规划用地面积为11.5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约96亿。项目致力于打造能源节约利用的高标准生态园区,已开发建设了DGNB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道路等,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综合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泛能网”示范园区,形成了被动房产业体系。
效果:园区低碳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实现中国速度和德国质量的有机融合,先后获得“首批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园区”等称号。
特色:以发达国家先进标准与品质要求为引领,展现高品质、低能耗的人居环境理念,为创新城市发展和能源利用模式提供了具体实践案例。
3、青岛宁夏路小学绿色生态校园项目
概况:项目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项目建设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评价标识,房间全部采用全热交换新风系统,使用可调节外遮阳;教室、办公室等采用高效节能灯管;室外透水地面面积大于40%,建有雨水回用系统;利用乡土植物进行立体绿化;建设了新型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
效果:校园全面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设计,采用了建筑节能、照明节能和节水、节材、通风等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生态环保效果突出,为绿色校园的建设、推广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特色:针对校园特点,提升建筑品质,打造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的绿色校园标杆,将“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建筑功能和学校教育中,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和意识。
4、青岛万科紫台保障性住房项目
概况:万科紫台保障性住房项目为青岛市2014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地块原为青岛市老四方区小水清沟村和河西村,项目周边主要为村民自建平房,公共配套设施缺乏,建筑规划杂乱。项目总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及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5万2千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共计660套。
效果:公共租赁住房户型合理,配套齐全,每一户型南北通透,采光效果极好,室内精装修所用部品为品牌木地板、整体橱柜、油烟机打火灶等,所有部品均与万科紫台精装商品房同品牌、同品质,保证方便实用的前提下,做到有品质的交付使用。全小区网络覆盖,宽带、有线电视等设备齐全。小区供热全部采用分室温控、地暖入户,冬暖夏凉,功能齐全。居民无需装修,拎包即可入住。
特色:万科紫台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规划设计,均以“保障房与商品房同品质、同品位”为设计理念,达到“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造价不高、品质优”的目标,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保障房用户的关心、关爱。
5、淄博新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项目
概况:淄博新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项目2013年正式启动,区内新建建筑实现“全绿”和100%全覆盖,18条主次干道均按绿色道路标准建设,新建100米以下住宅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大力推广地源热泵等新能源。项目总投资11.93亿元,其中社会投资的达到10.98亿元,政府资金除个别公益性项目外,主要用以项目奖励,起政策引导作用。
效果:淄博新区以政府投资的金融中心大厦项目作为示范点,采用了诸多节能新技术,建立了一整套的四节一环保措施,其成功做法首先在商务金融区已开工的多个项目中推广,继而在整个新区范围内推广,节能效果显著。淄博新区17个新建工程、231万平方米,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识占52%,淄博新区获得山东省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称号。
特色:在整个城市新区建设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绿色建筑理念建设,以点带面,全面带动促进节能建筑的推广,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具有较好示范性。
6、淄博市临淄区杨家生活区改造项目
概况:杨家生活区始建于1993年,共计18栋楼,670户,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小区建筑和基础设施等年久失修,环境脏乱,群众生活十分不便。项目投资3300多万元对该老旧小区进行提升改造,其中小区改造投资2000多万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资800多万元,居民自筹改水改暖总投资500多万元,约合每平方建筑面积投资400余元。
效果:杨家生活区整治改造不仅提升了房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而且在节能环保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尝试。一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所有房屋外立面及屋面进行了保温改造,对室内供热进行了分户控制改造,对主管网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更新。二是设置了立体停车位,既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又减少了对小区绿地的占用。三是预设充电汽车充电设施,为将来新能源汽车充电提供方便。
特色:充分体现对老年人关爱,配备适老化设施,适地设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文体活动设施、楼道内适老座椅等。采用海绵城市设计,在小区活动场地、人行道路、停车位采用透水砖铺装。
7、东营市数字化城管拓展及智慧化提升项目
概况:东营市数字城管系统在完成住建部规定的无线数据采集、监督中心受理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拓展系统功能,拓宽服务范围:一是开辟了无线视频监控信息传输采集系统;二是建设了数字地下管网系统;三是建设了市政设施智能化项目。
效果:截至目前,累计派遣案件131.61万件,办结126.48万件,办结率达96%。协调解决部门职责不清问题6000多个,城市市政设施完好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城市六乱”问题得到及时清除,市长热线转办案件显著减少,群众投诉举报量明显下降,市民满意度明显提高。
特色:在东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拓展中充分吸收运用智慧化方法,城市防汛排涝安全预警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道路积水情况,准确预报积水深度、持续时间;当窨井内气体浓度超出预警范围,窨井安全预警系统自动报警;供热运行监管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供热站锅炉内部压力、流量、视频等监控数据,全面提升了城管工作效率,向建设智慧城市迈出重要一步。
8、烟台市城区照明节能改造项目
概况:2009年,烟台市城市管理局市政养护管理处开始在市政照明工程中探索试行LED绿色照明试点工作,经过三年时间的探索、梳理、总结,201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对LED绿色照明项目进行逐步推广,做到新建道路全部选用LED绿色节能灯具,已建道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LED灯具的节能改造。截至2015年底,烟台市区内机场路、观海路、滨海路等主次干道及社区内部分道路节能改造完毕。2016年8月,烟台市区内主次干道及芝罘区范围内社区道路路灯全部节能改造完毕,累计安装LED灯具40635盏。
效果:项目的实施使得城市道路整体照度较改造前提升20%以上,显色指数显著提高,市政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可实现年节电约1696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85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05万吨,每年节省电费1370.37万元。
特色:实现路灯自动调节亮度、远程照明控制等功能,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大幅节省电力资源,节约人力成本,提升公共照明管理水平,使城市道路照明达到“智慧”状态,实现绿色发展。
9、安丘市青龙山矿山修复暨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项目
概况:本项目所在地位于潍坊市和安丘市结合部的低丘缓坡区域。多年来,由于石灰岩开采对山体破坏严重,致使部分山石积水,山坑连片,山体破烂不堪,植被覆盖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当地环境。2010年,安丘市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停止了对该山的采石开发,对青龙山破损山体进行生态恢复和建设。文化创意园总规划面积8000亩,总投资60亿元,分两期建设。项目以变废为宝,还绿于山,造福于民为规划理念,以文化体验为核心,以休闲旅游为载体,以健康养生为宗旨,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酒文化基地、风景独特的影视拍摄基地、养生度假的目的地,成为安丘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标杆和特色文化旅游的典范。
效果:在修复矿坑的基础上,消除崩塌的地质灾害隐患,通过治理,恢复和改善矿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使矿坑环境及水土流失得以根治,将矿坑所在区域打造成安丘市新城区休闲度假中心。
特色:落实国家城市生态修复要求,将遗留废弃矿坑转化为现代化市民休闲精品景点,节约了土地,实现旅游业态和山体整治双促进。
10、潍坊市奎文区苇湾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
概况:奎文区苇湾老旧小区是潍坊市中心城区典型的老旧居民小区,居民楼72栋,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住户3113户,房屋主要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配套设施不全,改造前是问题突出的脏乱差小区。2014年潍坊市把苇湾老旧小区作为试点改造小区,结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了环境秩序整治、房屋修缮、设施配套、节能改造“四大工程”,累计投资7000余万元。
效果:通过整治改造和引进规范专业的物业管理,彻底改变了小区脏乱差面貌,小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优美舒适、出行安全便利、配套功能完善、物业管理规范,让老旧小区群众确实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成为广大受益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特色: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的作用,街道统筹进行组织协调,社区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多方筹资,解决改造资金不足问题。
11、邹城市护驾山生态修复项目
概况:护驾山位于邹城市区东南部,包括护驾山和唐王河、唐王湖,项目设计理念为“山水相依、生态和谐”。主要修复内容为对原有的山体、河道进行保护、挖掘、修复和提升,恢复山体植被地貌、丰富山体植被品种,恢复河道生态环境;通过“海绵城市”应用,采用“渗透、积蓄、排涝、回用”等措施,将降雨更好的消纳与利用,打造山水一体的生态型、功能型园林绿化示范项目。
效果:护驾山山体修复及水系构建对恢复原地貌,优化城市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质量起到了明显作用,已成为邹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邹城市民的健身、露营、摄影、观光等首选之地。
特色:山体生态修复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显山露水,为群众提供绿色休闲空间。
12、泰安市龙潭路景观风貌建设工程
概况:龙潭路是泰安城区南北向的主干道,泰山旅游的重要通道,连接南部高新开发区、汽车站、火车站到泰山著名景区—天外村,是展示泰山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的重要窗口。本项目总投资1.75亿,以“示文、透水、增绿”为主要手段,深入挖掘泰山文化,建设景观节点,修缮景观水系,丰富绿化植被,科学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大型停车场,对建筑界面、街具及设施等提升改造,建设体现地方特色风貌的标志性景观大道。
效果:项目的实施对城市人居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提升了文化品位。道路沿线建设的幽篁赋岳、龙泉飞瀑、天地坊等十大景观节点,通过文化品味串联成线,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体验到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二是美化了生活环境。拆除建筑开辟场地,增加造景空间,绿化美化及十大景观节点的建设,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三是改善了出行环境。地下停车场的建设,消除了道路两侧地面停车现象,保证了车行的畅通;拓宽优化后的人行步道,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宜人的城市道路空间。
特色:以塑造泰山文化城市特色风貌为目标,通过城市修补的手法,集景观提升和功能改造等为一体,建筑物、街道立面得到有效协调和美化,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13、威海市梦海社区整治改造项目
概况:2016年,威海市环翠区政府对梦海社区实施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项目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 共投资1500余万元,改造居民楼宇47栋,受益居民1091户、2394人,改造内容包括外墙保温、路面硬化、地下管线更新、空中管线落地、停车位及监控增设、绿地改造等,全方位提高了社区综合环境。
效果:通过小区改造整治,不仅居住的生活环境优美舒适、出行便利、配套功能完善,而且小区重新焕发生机,房价明显上涨,户型、面积相近的房子,改造前后售价,差别了5万余元。小区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得到了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小区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受益。
特色:先整治改造、后物业接管,引入专业化的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巩固老旧小区整治效果,实现长效管理。
14、聊城市农村改厕项目
概况:聊城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农村改厕作为聚民心惠民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成立了聊城市农村改厕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出台了《聊城市农村改厕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农村改厕工作质量管控的几点建议》、《当前改厕招标工作应注意的几点问题》等文件,通过现场会强力推进,千方百计确保资金投入,确定了适合本地的改厕模式。全市所有村庄旱厕都纳入了改造范围,2016年完成省政府下达年度任务的159.18%。
效果:农村改厕是一场破除农民千年生活陋习的革命,对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聊城市通过近一年来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1914个村庄完成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275639户用上了清洁的卫生厕所。“几块木板一个坑,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旱厕正逐步消除,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农民生活品质、减少传染病传播。
特色:打造“全市无旱厕”品牌,强力推动农村改厕工作,对加快推进全省农村改厕工作具有较好示范和借鉴意义。